AI 趨勢新聞精選
【2021/8/5〜2021/8/11】
➡️ ➡️ 我們將在電子報提供您更深入數據處理洞察,點擊連結訂閱:https://ai-blog.flow.tw/register
電子五哥力拼下座護國神山,誰能先落地獲利?
鏡周刊重點摘錄:
根據研究機構的預測,全球 AI 精準醫療市場自 2020 年起,至 2025 年止,每年將以 50% 的年複合成長率成長。面對微軟、臉書、Google、Amazon 及蘋果等全球科技巨擘挾著資金、品牌、通路等優勢,以雷霆萬鈞之姿殺進 AI 精準醫療領域,台灣科技廠商並不畏戰,反而信心滿滿。
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指出,最近智慧醫療領域最重大的新聞,就是 Google Health 因為找不到明確商轉的路徑而決定重組。此事凸顯,人工智慧要真的在醫療場域落地並實現可賺錢的商業模式,就算科技大廠也不一定能突破。
佳世達以 AI 為輔,倒是成功地從傳統的醫療器材廠商手中殺出一條血路,不但醫療器材事業群已經呈現獲利狀況。例如,佳世達數位植牙已經銷往東南亞,中東與東歐等十幾個國家,可攜式超音波更銷往全球近 25 個國家。
元宇宙概念爆紅,臉書和微軟能否一舉超越蘋果?
STPI重點摘錄:
蘋果透過 iPhone 開創了應用生態體系,許多小型企業因此孕育而生。現在臉書想利用元宇宙,拋棄蘋果的應用程式獲利模式,邁向下一步,這雖然仍需要時間才能驗證這一模式是否可行,但是也引發了許多企業開始構思了元宇宙 (Metaverse) 的未來!
創投投資家 Matthew Ball 在 2000 年發表的一篇有影響力的文章中提出了這一想法,該文章講述了實體世界和虛擬世界相互交織的必然性,以形成具有前所未有的互通性的成熟經濟。臉書透過這一模式,於未來將能夠避開蘋果公司對應用程式開發人員收取繁重佣金的商業模式。
對於臉書和微軟來說,他們都已經積累了大量的 AR 和 VR 資產,也於前幾年透過收購 Oculus(臉書)和 AltspaceVR(微軟)等資產來建構了虛擬平台,並在內部開發混合實境之智慧眼鏡。微軟甚至也大舉進軍雲端遊戲。對於這兩家公司來說,跨入下一世代絕對不再成為跟隨蘋果腳步的追隨者是很重要的。
Appier首達單月營業獲利,但股價表現卻不理想
數位時代重點摘錄:
Appier 公佈 2021 年第二季的營收表現,多項數字都創下歷史新高。第二季的營收為歷史新高的 28 億日圓(約為新台幣 7.09 億元),年比增長了 50%,營業毛利年增則 77%。此外,這也是自 2013 年以來首度達成單月營業獲利。
客戶服務方面,過去 12 個月以來的 NRR(淨收入留存率,Net Revenue Retention)也創下歷史新高達 120.2%,也就是說相較上一年度同時段,客戶的付費變化正向成長,是 SaaS 公司的重要指標。
雖然 Appier 在第二季繳出了亮眼的成績單,但於日本上市以來的股價表現表現不算非常理想。3 月 30 日 Appeir 於日本上市,股價從 1,900 日圓開始,一度衝上 2,300 日圓,但七月以來股價都在 1,600 日圓以下,今日則收於 1,298 日圓,下滑的幅度相當明顯。
賽場與轉播的鷹眼系統,究竟是如何運作?
科技新報重點摘錄:
你知道判斷台灣拿下東京奧運羽球男雙金牌的鷹眼系統,究竟如何運作的嗎?鷹眼系統( Hawk-Eye)首見於 2001 年板球賽事,透過六台高速攝影機,記錄球的飛行軌跡,建立 3D 模型,模擬球的落點,誤差值為 3.6 公釐,也就是 0.36 公分。
為了捕捉球速更快的網球軌跡,鷹眼系統將攝影機數量增加到 8~10 台,每秒可拍攝 340 張畫面,現場共有 3~4 部電腦負責運算建立模擬畫面,同時為了轉播與現場判斷需求,增加現場大螢幕重播,成為我們目前熟悉的鷹眼系統樣貌。鷹眼系統呈現的畫面,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影像重播」,而是電腦模擬的結果,因此鷹眼並非完美無缺。
鷹眼系統不僅許多運動比賽採用,也能協助頂尖選手訓練時獲得更多數據判讀,提升自我表現,此結合光學攝影、電腦視覺和人工智慧的系統也引起許多企業競爭。目前最多賽事採用的這套 Hawk-eye 系統,2011 年由 Sony 併購,成為賽場與轉播的利器。
疫情催化轉型,自駕物流車實驗上路
聯合報重點摘錄:
隨著疫情改變生活型態,在家網購早已成為消費新主流,疫情帶動宅配數爆量,如黑貓宅急便、宅配通、新竹物流 6 月一度暫停低溫宅配,加上物流業屬於勞力密集產業,司機不足一直是隱憂,也侷限送貨的車次。
新竹物流決定切入自駕車領域補齊缺口,送貨時間可更彈性,例如可在深夜送貨,提升運量,而且,「載貨風險比載人低」,這也是首家物流業者跨入自駕車領域。
除了從人流跨到物流,經濟部技術處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計畫辦公室主任雷震台表示,使用無人機進行農藥噴灑、物流檢測,也是今年的重點,將實驗情境再往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