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aymo

【3分鐘看AI大事】這新創靠衛星賣數據準備上市/怎麼學馬斯克不斷創新/蘋果精簡健康專案

AI 趨勢新聞精選
【2021/8/19〜2021/8/25】

➡️ ➡️ 我們將在電子報提供您更深入數據處理洞察,點擊連結訂閱:https://ai-blog.flow.tw/register

繼Google之後,蘋果也精簡健康App專案

圖片來源:Apple官網

iThome重點摘錄:

軟體大廠過去幾年大舉投資健康照護領域,不過Business Insider上周報導,Google和蘋果分別裁撤和縮編開發數位健康技術及方案的部門。

蘋果近日縮編名為HealthHabit的專案團隊。HealthHabit據傳負責開發蘋果員工健康管理應用,包括設定與紀錄運動目標、紀錄高血壓相關數據,並和公司合作診所的醫師諮詢等等。計畫是讓員工配戴Apple Watch來蒐集心率、走路步數或其他生理資訊,並上傳公司伺服器。

這不是第一次HealthHabit傳出即將被蘋果放棄的消息。華爾街日報6月報導,HealthHabit推出後遭質疑侵犯員工隱私,員工也不太買單。此外蘋果健康照護的計畫已從初級照護(primary care)轉向最擅長的Apple Watch,開發手錶上的健康功能。


Waymo自駕開發進展緩慢為哪椿?

品玩重點摘錄:

長期以來,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技術都被視為整個行業的領跑者,其姊妹公司Waymo甚至在鳳凰城推出了自動駕駛出租車乘車服務。然而,儘管經過了多年的研究和數十億美元的投資,這項技術仍未能實現廣泛的商業化,甚至依然存在許多技術問題難以攻克。

今年春天,Waymo的許多頂級人才大規模外流,其中甚至包括其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以及卡車運輸產品、製造和汽車合作方面的負責人。知情人士說,許多高管對該公司自動駕駛技術開發進展緩慢感到沮喪。

事實證明,最後1%的問題堪稱是「殺手」。起初,Waymo似乎將以超快的速度生產汽車。Waymo計劃購買這些汽車,並安裝其所謂的「驅動器」,包括攝像頭、傳感器和專有電腦設備。然而在現實中,需要熟練的拆卸。Waymo是技術上的領先者,但在生產汽車方面,其製造能力可能會讓底特律人獲得優勢。


這新創靠「衛星」販賣數據年收破億,搭 ESG 風潮還要上市!

科技報橘重點摘錄:

太空產業已經成為了現在最前沿、最受關注的新興行業之一。除了像 Starlink 提供全球消費者衛星網路的商業模式之外,另一種主要的商業模式就是「靠衛星賣數據」了。衛星新創 Planet 就是例子,甚至還賣到即將要上市了,該公司目前估值達到 28 億美元,去(2020)年營收超過 1 億美元。

Planet 在太空中營運著數百顆低成本的衛星,這些衛星每天都在捕捉整個地球陸地表面的圖像。該公司指出,事實上該公司提供的是「數據與軟體業務」,提供數據圖像訂閱制服務,其中有 90% 客戶是選擇年度訂閱方案,Planet 的客戶分為 4 種:民用(24%)、農業(23%)、國防和情報(22%)以及測繪(17%)。

Planet 有時還會公開一些重要的圖像以及數據,例如可以幫助救災人員應對森林野火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圖像,或者幫助科學家、環保團體監測氣候變遷、森林砍伐等環境問題。Planet CEO 兼聯合創始人 Will Marshall認為,未來隨著越來越多企業與政府訂定 ESG 目標,「分析」將會成為這個全球趨勢的基礎,「你無法管理你無法衡量的東西。」


從馬斯克不斷創新看台灣企業

圖片來源:Unsplash

udn重點摘錄:

特斯拉日前在美國舉辦首場AI日活動,執行長馬斯克在活動當中拋出震撼彈,宣告特斯拉將打造人型機器人「Tesla Bot」,並預計明年就會推出原型機。

特斯拉建構的事業,不只是一套電動車的軟硬體系統,更是一個涵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的生態鏈,因此,他不僅僅讓銷售電動車硬體及自駕車軟體成為兩門巨大的生意,未來還會推出更多新產品及新應用,讓更多的事業部可以產生不斷正向循環及良性回饋的飛輪效應。

需要強調的是,企業要做這種延伸並不容易,因為要把事業延伸到不同領域,需要經歷非常不一樣的考驗,因為跨界的人才是最難找、最稀缺的,每一次的跨界也都需要花大錢,經常也不是原班人馬可以做得到的,只有借外部高手與力量才辦得成。

台灣把事情做得很好(Do the things right),卻沒有好好選擇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當只能做價值鏈底層的工作,就不能怪很多企業「毛三到四」了。


從資料模型到數據產品,需要跨越哪些現實?

知勢重點摘錄:

傳統的資料科學模型通常只考慮到「產出模型」為止,著重的是如何訓練一個「好」的模型,產生交付的通常是一個模型。從實驗資料到真實資料的情境中,會有幾個現實需要面對:收集到的資料可能更多、更快、更髒;產生的結果通常是比較模糊的。

模型跟報告是相對抽象跟靜態,難以讓使用者直接有感。因此,從資料模型到數據產品的另外一個重點在於「如何將模型部署成一個可持續使用的線上系統」。例如像推薦系統或是圖形辨識系統之類的系統,就以應用為目的,模型只是其中的部分而已。

從這些角度來看,是否可以更早期就把最終的應用考慮進來,或是需不需要讓資料料工作者也具備系統部屬的產出能力,都是打造數據產品時的重點。而最近流行的 DataOps、MLOps 和 AIOps 各種 Operation 方法,就是在探討如何導入敏捷開發的原則。

【3分鐘看AI大事】中國AI研究超越美國/實現萬物互連的日子更近了/玉山金把AI整合到業務系統

AI數據處理PM的日常:標註專案流程,還可以怎麼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