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小米官網

【3分鐘看AI大事】用AI為台灣隱型冠軍加值/眼鏡電商如何用科技再創新/小米收購中國自駕新創

AI 趨勢新聞精選
【2021/8/26〜2021/9/1】

➡️ ➡️ 我們將在電子報提供您更深入數據處理洞察,點擊連結訂閱:https://ai-blog.flow.tw/register

科技部明年經費成長14%,新增推動太空科研、精準健康等領域

中央社重點摘錄:

行政院會今天通過 111 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科技部表示,明年科技計畫核定金額為新台幣 447 億元,其中 325 億元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年成長 14%,增幅有望為 3 年新高,盼厚實科研能量。

科技部表示,除了支持基礎研究,明年也會配合國家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政策,新增推動如半導體前瞻研發、精準健康、防疫科學及科技新創,並強化太空科研發展等具潛力的技術領域,將科技研發與國家重點發展領域連結,推動國家整體科技戰略。


最成功的社會實驗,日本用AI解決偏鄉共乘難題

CUP重點摘錄:

從 2011 年起,日本人口就開始持續減少,最終就連東京等大都會圈,也進入人口減少的時代。所有生活相關產業,正在重新審視自己的商業模式。2019 年 3 月,三菱商事與西鐵成立新公司 Next Mobility,利用 AI 推出因應使用者叫車,隨之改變行駛路線的「Knowroute」(のるーと巴士程式

過去須在搭車前一天預約,成為搭乘的一大障礙。三菱商事透過自家貿易公司的網絡,以國外的先例,引入因應使用者召車,就能即時變更行駛路線的人工智能技術。最後採用加拿大新創企業 Spare Labs 技術,從 2019 年 4 月開始在福岡市營運。

雖然技術在加拿大已累積成果,「日本要求更高的準確度,當初吃了不少苦頭」,Next Mobility 副社長藤岡健裕表示。乘客先在 Knowroute 手機 App 上輸入起點、終點和時間,App 計算等待與移動時間後,就會回傳預計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由於日本習慣要求分秒不差,能容許的誤差比國外小得多,只有反覆調整,讓最先進的 AI 技術,在地方接受考驗。

至今為止,企業盡是著眼於地方人口減少等負面因素,對發展商機意興闌珊。但共享經濟的新商模興起,讓企業開始思考,就算投資不了昂貴的自駕科技,只要善用既有的平價技術,也許就能從地方的課題中找出商機。


圖片來源:Warby Parker

結合居家驗光、AR 試戴,眼鏡電商Warby Parker用科技再創新

未來商務重點摘錄:

創立於 2010 年的 Warby Parker 是美國一個從網路起家的 D2C(直接面向消費者)眼鏡品牌。雖然是從線上起家,也從 2013 年開始經營實體通路,而在疫情大流行期間,Warby Parker 暫時關閉了實體店,並觀察到有更多人使用了近期推出的驗光 App 服務,線上訂單與居家試戴需求也持續增加。

Warby Parker 新的居家驗光服務「虛擬視力測驗(Virtual Vision Test)」,透過手機 App 便能量測近視度數,測量結果可作為購買眼鏡或隱形眼鏡的依據,目前僅支援 iOS 系統,並且只在美國 29 個州可用、適用於 18 歲到 65 歲的人。

在消費者不需或無法親臨實體店面的情境下,Warby Parker發展出了不同的居家試戴方案。其中一項方案是免費的居家試戴盒。試戴的期限為 5 天,結束後寄回的費用也由公司負擔,若想購買中意的款式,只要上網訂購,Warby Parker 便會再寄出一付全新的眼鏡。

Warby Parker 於 2019 年推出 AR 虛擬試戴功能。結合電商、居家驗光、AR 試戴,運用科技的創新混合方式為消費者進行視力保健,仍為以實體經營為主的眼鏡業帶來了變革。對眼鏡業來說,實體銷售場域仍有其必要性,但 Warby Parker 究竟是否為一個待開拓的藍海市場、消費者對於新型態的配鏡流程又是否買單,仍有待持續觀察。


小米收購中國自駕新創,抵抗本土對手百度和華為

STPI重點摘錄:

小米已證實在未來 10 年投資大約 100 億美元,建立電動車業務,並至少推出一款車型,以追求這一市場的龐大商機。小米以 7,737 萬美元的價值收購了中國自動駕駛新創公司 Deepmotion(深動科技),以追求其自動駕駛車之夢。

深動科技已經成立四年,一直以開發駕駛輔助軟體為主。未來在小米提供資金的協助下,可望加快其電動系統的開發工作,並建立一個能夠抵抗百度和華為等中國競爭對手的大廠。

其實,小米未來電動汽車的競爭者,可能主要來自中國本土業者,還包括後起之秀華為。雖然,華為的通信技術遭受美國封殺後,正積極開拓新業務轉型求生,發表了 5 款搭載鴻蒙作業系統自駕技術解決方案,並與北京汽車旗下北汽新能源合作,推出 Alpha S 電動車,華為宣稱其自駕技術可達到 L3 等級。尤其,習近平一句「製造業不能丟」,由此可解讀中國官方將資源重分配,重視製造業而輕互聯網。


從台灣製造(MIT)到台灣建模(Model in Taiwan)

知勢重點摘錄:

一年多以來,半導體產業一直是產業界高度關注的主題,從產能到投資無所不談,就連台灣產業未來都得和半導體緊密掛鉤。最近在華人 AI 領域被視爲大師級人物的李開復教授更建議,「台灣的未來應該朝算力發展,延伸半導體基礎,帶入 AI 能量。」

數據、模型、算力確實是 AI 產業三要素沒錯,但這並不代表可以分開對待、各自發展,把算力單獨拎出來說,並說台灣應該朝這個方向發展,無異於倡議台灣應該繼續朝硬體方向發展,未來場景 AI 的應用場景與最大的價值也將與台灣多數人無關。

台灣在工作機、金屬表面處理、五金零配件等領域也都有很多隱形冠軍,這樣的基礎讓台灣在智能製造領域積累了很多處理經驗,和 AI 公司相結合,甚至建立完整而標準化的作業方式,從台灣製造(MIT)進一步提升台灣建模(Model in Taiwan),將投入支持大型製造業的龐大預算轉為支持隱形冠軍模型化、AI 化的能量,對於台灣未來可能還比較有機會。

AI數據處理PM的日常:標註專案流程,還可以怎麼玩創新?

【3分鐘看AI大事:踏進智慧醫療前要先想好的事/Google Health啓示錄/澳洲新創用數據平台預警洪水】